卡符网 > 杂谈 > 正文

​1906年12月4日——萍浏醴起义仓促爆发

2025-10-09 10:17 来源:网络 点击:

1906年12月4日——萍浏醴起义仓促爆发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后,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阶段。这时,湖南的革命条件也日益成熟,革命形势日趋高涨。于是,中国同盟会东京本部抓住这一时机,在以长沙为重心的湘赣边界地区又策动和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即著名的萍浏醴大起义。

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浏阳、醴陵、萍乡地区,山堂林立、民风强悍,是哥老会在长江中游的一支--洪江会的活跃之区。光绪三十年(1904年)华兴会在长沙起义失败,次年会党首领马福益又被捕牺牲,会党群众亦遭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但是会党的组织基础并没有被打乱,马福益旧部肖克昌、李金奇在安源矿工中具有很大的号召力;龚春台、姜守旦、冯乃古在浏阳,李香阁在醴陵等县农民群众中尤有威信;他们同愤激于满清政府的残暴镇压,积极扩大力量,准备重新起义。

1906年初,长江中下游地区连降暴雨,洪水泛滥,长达数月之久,长沙与浏醴萍一带灾情十分严重,百姓到处逃亡。官僚豪绅乘机哄抬米价,饥民载道,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1906年春,中国同盟会东京本部为发展湖南革命形势,特派革命党革干刘道一、蔡绍南回湘"运动军队,重整会党",准备再次起义。离行之际,黄兴特别指示他们:"欲规取省城,宜集合会党于省城附近之萍、浏、醴各县,与运动成熟之军队联合,方可举事。"同年夏,刘道一、蔡绍南回到湖南,随即在长沙水陆洲附近的一只船上,召集在长沙的革命党人蒋翊武、覃振等和会党首领龚春台等共38人举行会议。这是一个关系起义全局的重要会议。会上,分析了湖南的革命形势,传达了黄兴关于起义的指示,制定了起义的策略方针,决定发动浏阳、醴陵、萍乡一带的会党,联合省城同情和支持革命的士兵,在阴历十二月底清吏"封印"之时举行起义,"占据省垣重地",光复全省。

会议之后,刘道一留驻长沙主持全局,并负责与中国同盟会东京本部及各方面的联系。蔡绍南则回到他的家乡萍乡县上栗市,与原来在这一带从事会党工作的魏宗铨一起,负责发动和组织会党。

当时,萍、浏、醴一带会党众多,互不相辖。为了把各派力量联合起来,纳入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之下,蔡绍南等以力量最强、人数最多的洪江会为基础,吸收哥老会的其他派别和武教师会,组成了一个统一的会党组织--六龙山号洪江会。经过蔡、魏等人艰苦细致的工作,7月,各派会党首领在萍乡蕉园举行开山堂大典即成立大会,推举龚春台作大哥,以忠孝仁义堂为最高机关,下设内八堂(即文案、钱库、总管、训练、执法、交通、武库、巡查)和外八(即第一至八路码头官),各司其职,设活动机关于麻石。然后众头领歃血为盟:"誓遵中华民国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灭满兴汉,如渝此盟,人神共殛。"

此后,洪江会组织迅速发展起来,矿工、农民等纷纷加入,"不数月间,势力已蔓延到萍、宜、分、万、浏、醴各县"。蔡绍南等深受鼓舞,便指示各部门首领加紧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其本人则与魏宗铨同去上海,拟联络沪、港、粤等地革命机关,然后赴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总部,向孙中山报告起义事项,请求接济新式军械,并请示起义日期。蔡、魏离湘后,萍浏醴地区群众的反清活动日益扩大。麻石中秋佳节的庙会,聚众达万人,人群喧嚷,谣言纷起。加入了洪江会的慧历寺僧人也假托神言,向香容们暗示:"天下即将大乱,将有英雄铲富济贫",甚至直言:"洪江会即日起事。"这一切引起了当地土豪劣绅的恐惧。于是,他们出而"呈请官厅剿办"。10月7日,萍、浏、醴三县联合出兵,进攻麻石,会党猝不及防,不战而散,第三路码头官李金奇牺牲,接着又有几名会党首领遇难。

麻石之变,使起义形势急转直下。龚春台便急电上海,请蔡、魏两人急速返湘。蔡、魏回到湖南以后,又赶到萍乡上栗市,与龚春台等于1906年12月3日在高家台召集各路码头官举行紧急会议,商讨起义的时间问题。但会议意见不一,直至天晓仍无结果。而洪江会激进分子廖叔宝却不待会议结果,即自率二三千人跑到麻石,张开"大汉"白旗,首先发难。事已至此,蔡、龚、魏等只得立即宣布起义,并约浏阳洪福会首领姜守旦、普迹哥老会首领冯乃古同时举兵响应。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就在这仓卒之中,于1906年12月4日正式爆发了。

1906年12月6日,集中于麻石的义军两万多人头系白布包巾,手持土枪土炮、大刀、锄头,向上栗市进发,清军望风而逃。攻占上栗后,起义军整编了部队,称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由龚春台为都督、蔡绍南为左卫都统领兼文案司、魏宗铨为右卫都统领兼钱库督粮司。龚春台并发布檄文,历数清王朝十大罪恶,宣布要推翻这个腐朽的王朝,"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

接着,洪江会主力所在的浏阳、醴陵也先后发动起义,与上栗遥相呼应。不到十天,起义军即达三万多人,声威播及长江中参数省。湘、赣两省官兵乱作一团、频频呼救,清廷连下"上谕",急令鄂、湘、赣、苏四省速派得力军队,"飞驰会剿",并调海军开赴九江、芜湖,为之壮胆。一时,清军集结达四、五万人。这是自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清朝在南方出兵最多的一次。面对优势的敌人,起义军英勇不屈,鏖战匝月。

1906年12月8日,龚春台率义军主力攻占浏阳文家市,并在此整军誓师,然后分左、右两路向浏阳县城进发。左路由蔡绍南率领,经澄碧江到达枫林铺;右路由龚、魏率顿,经山枣潭、大圣庙,出吾田市,然后在枫林铺与左路军会师。两路会合后,锋颖凛凛,直指县城,途中与清兵先后接战于牛石岭、南流桥,进至浏阳城南的南市街,时已黄昏,又于暮色中重创清军梁国桢部。

姜寄旦义军于1906年12月7日在浏阳永和市举义后,击溃前来进剿的清军蒋兴桂部,也于8日结集大旗山、大光洞、九鸡洞等地会众共万杀人金攻县城。9日在洗药桥与清军大战,因坐失时机,作战失利,退守大溪山的天岩寨,后在沙铺地方被清军打散,姜守旦只身逃入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不知所终。这时,醴陵、萍乡义军都因寡不敌众,先后失败。清军乃集中兵力于浏阳。1906年12月11日,清军乘夜突袭南市街义军,酣战之中,义军火药堆中弹爆炸,清军乘机猛攻,义军溃败。龚春台、蔡绍南两人化装潜往普迹冯乃古处,不幸蔡绍南在途中被捕牺牲,而冯乃古早在起事之前已被清军诱杀,龚春台只得转入地下,潜往长沙,直到辛亥长沙起义时才又出现。

各路义军失败以后,数万清军分驻浏、醴、萍三县各乡镇,又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清乡",总计被杀害的义军将士及其亲属不下万人。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大起义终于被残酷镇压了。起义军面对优势的敌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战斗。但在清军的夹击下,起义军的有生力量逐渐消耗。1906年12月8日和11日,龚春台部两次进攻浏阳县城,均未得胜。10日,清军攻上栗,留守的起义军与敌人鏖战半日,终因力量不敌,上栗市失陷。12日,清军猛攻浏阳境内的起义军。龚春台、蔡绍南战败后,往投普迹市冯乃古处。中途蔡被捕,旋遇害。龚在普迹得知冯乃古已被杀害,只好潜往长沙。14日后,姜守旦的洪福会起义军与清军交战数次,均失利,姜逃往江西义守县境。12月下旬,刘道一在长沙被捕,31日英勇就义。1907年3月7日,魏宗铨也遭杀害。

萍浏醴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起义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最大的反清革命斗争。满清政府借此在长江中下游大兴党狱,大肆杀害会党首领和革命党人,长江中、下游的革命活动遭到严重挫折。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震动中外,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因而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起义将士所表现出来的慷慨赴难、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广大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从而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