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符网 > 杂谈 > 正文

​历史沧桑——镇南关为何变成友谊关?

2025-07-24 17:30 来源:网络 点击:

历史沧桑——镇南关为何变成友谊关?

广西凭祥友谊关

在我国西南边陲,有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雄关——镇南关。它犹如一位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镇南关,又称友谊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端。其地势险要,关隘两侧高山矗立,峰峦重叠,峡谷深邃,形势十分险峻。自古以来,镇南关就是中国南方的重要门户,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

史料记载,汉武帝在平定西南后派人远赴广西修建镇南关,当时起名“鸡鸣关”,其目的是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和防御。此地地势险要,是西南进入东南亚的重要关隘,甚至关系到两广地区的安危。在唐朝,它是“安南都护府”的重要关隘,是维护大唐西南边境关键防线。此后历代都不同程度的对镇南关进行多次修缮和重建。

镇南关大捷

清末以来,镇南关像是一位暮年时期的老人,见证了西南地区的战火纷飞。1885 年,法国侵略越南,试图通过镇南关入侵中国广西。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年近七十的老将冯子材挺身而出,挥舞着长刀率领清军打退了法军的多次进攻,取得镇南关大捷。透过历史弥漫的硝烟,仿佛看见这位须发兼白的人老拄着长刀屹立在镇南关关楼之上,怒目注视着城下法国侵略者。历史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敌侵略的一次伟大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抗日战争中,镇南关再度被日军铁蹄践踏,残破的城门在家国命运的风雨中飘零。

冯子材画像

1949 年 12 月 1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红旗插上了镇南关,标志着广西全境解放。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镇南关重焕生机,随着新中国一起扬眉吐气。

1953年,镇南关在周恩来总理批准下,改名为睦南关,60年代,又更名为友谊关。友谊关背靠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卸下了震慑西南边陲的历史包袱,化身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重要通道,友谊之名也明确表达了我国愿意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愿望。

今日友谊关口岸已是与越南交流的通道

如今的镇南关,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关楼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关楼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生动地展示了镇南关的历史变迁。站在关楼上,极目远眺,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群山和蜿蜒曲折的中越边境线。关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冯子材将军的雕像,他手持宝剑,目光坚定,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从镇南关到友谊关,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也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