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符网 > 杂谈 > 正文

​为什么说柳云龙的《风筝》是内地谍战剧的天花板?

2025-05-30 07:31 来源:网络 点击:

为什么说柳云龙的《风筝》是内地谍战剧的天花板?

柳云龙自导自演的《风筝》深受观众的欢迎,其故事之精彩纷呈,其内涵之深邃,其意义之博大,都不是一般的谍战剧可以相提并论的。

说《风筝》是内地谍战剧的天花板,恰如其分,毫不夸张。

为什么说《风筝》是柳云龙谍战剧的天花板?

这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风筝》的主题

任何影视作品都如同一场战争,都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粮草”套用在影视作品之中就是主题。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无不是具备这样的因素:优秀的主题+精彩的故事+演员精湛的演绎+导演出众的才华。

很荣幸的是《风筝》全部具备这些优秀因素。

《风筝》的主题从宏观讲,可以说是信仰;从微观讲主题又灿如星辰,见仁见智。

一部影视作品,优秀的主题,犹如优秀的灵魂。

世人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其实套用到影视作品中,好看的皮囊(故事)与有趣的灵魂(主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没有好看的故事,根本吸引不了观众耐心地看完整部影视作品,影视作品都看不完,更遑论从故事中咀嚼出主题、意义、内涵等各种滋味。

这就好比一道菜,非得色香味俱全,才能吸引到食客,才能让食客在品尝之余,惊喜连连,才能让食客在反复品尝之后,总结出这道菜到底好在哪里。

这个“好在哪里”就是这道菜的终极意义,在影视作品中的“好在哪里”就是它的主题了。

《风筝》到底好在哪里呢?

《风筝》的好,在于主题的博大辽远,它的主题绝不是一个“信仰”或者再加一个“人性”就能概括全的。

《风筝》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这就好比钻石,是多切面的,就是有了这多切面,才让钻石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只能这样讲,《风筝》宏观的主题是信仰与人性,可它微观的主题,细分起来,就各花入各眼的各有解读。

正是这种繁多的主题解读,才使得《风筝》犹如钻石星彩夺目,美不胜收。

2、《风筝》的故事

《风筝》的故事没有囿于一般谍战剧的剧情:我方情工人员在龙潭虎穴刀尖行走,险象环生地制造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相反,《风筝》的故事重心不在龙潭虎穴的场景,而在于建国后。

建国后,“风筝”的线被我方重新握回手中,然而为了未完成的使命,“风筝”依然得隐姓埋名,依然不能公开他的身份。

甚至为了保护“风筝”的身份,“风筝”不得不忍辱负重,甚至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战争年代的英雄,在和平年代却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就不能不让人唏嘘感叹,唏嘘于“风筝”的命运,感叹于信仰的伟大,人性的隐忍崇高。

《风筝》的故事,没有一般谍战剧的惊心动魄反转不断,而更着重于人性的刻画与人物悲苦命运的深刻塑造。

放眼整部《风筝》,不论正方还是反方,有谁的命运能够完美无瑕呢?谁不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呢?

一部《风筝》,万千喟叹。

时也,运也,命也。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中,人类的命运太脆弱,太渺小了,唯有信仰的力量让多舛的命运,得到升华,得到不朽的价值。

3、《风筝》的演员

都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在《风筝》中既没有小角色,也没有小演员。

每一位演员都把自己的角色演绎地淋漓尽致,人物的命运都被演员诠释得令人动容。

《风筝》大剧无配角,每一位角色设置都有TA存在的必要,每一位角色都是为风筝的内涵服务的,他们都是《风筝》钻石折射出的一缕光,少了谁,都会让《风筝》光华不再。

《风筝》大剧无配角,大家可以细细的体会。

4、柳云龙出众的导演才华

《风筝》之所以能在一众谍战剧中突出重围,成为内地谍战剧的天花板,在于本剧的导演是柳云龙。

柳云龙的导演才华一点都不逊色于他的表演才华,而且柳云龙的导演才华别有特色,卓尔不群。

《风筝》中,柳云龙对于剧情中的角色是有深刻思考的,他会刻意揭开某些历史的伤疤,在血淋淋的呈现中,给观众些许沉思历史的由头。

如果观众多看几遍《风筝》,对这种感觉会愈加强烈,强烈到身临其境般的疼痛。

在柳云龙导演的镜头下,众生平等地走进镜头,平淡的、浓烈的、欲说还休的、酣畅淋漓的诸多情感都在镜头下多维立体的呈现。

柳云龙不动声色地躲在监视器后,用光影给大家讲述一段段故事,或许有些故事囿于某些原因不能掰开揉碎了展现,或者某些情感只能做到蜻蜓点水般点到即止,可那种柳云龙导演式的良心、真诚与深邃,却是观众有目共睹,深有体会的。

导演柳云龙不再满足于讲述一段段故事,而是借着故事,展现他对历史与人类的思考。

从这个层面来讲,《风筝》是柳云龙的一部深邃的思想史诗。

《风筝》之所以能成为内地谍战剧的天花板,在其故事,更在其深邃浩瀚的思想。

《风筝》的美,在于其故事的外壳,更在于其浩如烟海的内涵,无论从那个层面上说,《风筝》都是内地谍战剧当之无愧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