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符网 > 杂谈 > 正文

​死士灭清:一个青年刺客的精神成长史

2025-05-16 11:03 来源:网络 点击:

死士灭清:一个青年刺客的精神成长史


华图教育与中国文联出版社联合推出本人视频新作《华夏魂》35

死士灭清:一个青年刺客的精神成长史

1900年,满清统治中国250余年,华夏人祖祖辈辈已经习惯了脑后那根长辫,忘了那是外族强加之物,他们每天起来洗漱细心地梳理它,就像笼子里的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新觉罗的江山依此惯性,相当稳定,似乎可以“万年永祚”。

但是,无论貌似多么强大的帝国,其垮掉往往是事先没有预期的,突然死亡是常态,何况是病入膏肓的半野蛮国。就在进入20世纪初,死水国度波澜乍起。神州大地突然出现了一群华夏血性男儿,他们带着枪弹,炸药,匕首,去与压迫他们的满清大佬同归于尽。

每个血性男子汉,对于自己的结局都一清二楚:一去不返!不是当场牺牲,就是事后被酷刑处死,但他们一往无前。

在一个“奴才之国”,怯懦已经成为国民性格的国度,为什么能够涌现这么一大群热血男儿,做到如此大义凛然?

“今日中国正如数千年来破屋,败坏至不可收拾,非尽毁而更新之不为功。”

“某血性男子,乃肯戴民贼以取亡乎?吾将行吾志矣。”

如果不交代时代背景,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上述这两段慷慨之词,系一个16岁的青少年所言。

此人就是少年英雄史坚如。

史坚如,广东人。他生于广东番禺一个大户人家,系明末抗清名将、汉民族英雄史可法之后。本来,史家在清朝的日子过得可以,依然有人在官府做官,史坚如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舒舒服服地做他的“官二代”“富二代”,但英雄就是英雄,史坚如是英雄,不想做行尸走肉。

史坚如自幼就不喜清朝官场的敲门砖——八股文,他喜欢的是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深慕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大英雄。本来,他的原名不叫“史坚如”,而是“史经如”,他后来嫌“经”字文弱,改为“坚”。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清廷向日本投降,史坚如年方十六,就已经看出清廷无可救药。发誓要推翻这个“内残外忍”的没落王朝。于是,从那时起,史坚如“投笔持剑”,走马习武。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增强体魄,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采取实际行动与野蛮政权一搏。

出于对国家暴力机器的恐惧,在十九世纪末清国的精英们群中,暴力革命尚未成为主流,朝野上下,充斥了不少改良派,对清廷“从良”抱有幻想。但接下来的戊戌变法,以谭嗣同等人被杀而失败,清廷实际统治者慈禧的顽梗嘴脸暴露无遗。史坚如人小志高,力挺汉族精英武装抗清,主张杀掉慈禧:“此老妇真真可杀!”

史坚如之所以思想进步、血性十足,抱有强烈民族自尊感和反抗信念,是有赖于他在人格形成的青少年时代的教育经历。

青少年时的史坚如,就读于广州格致书院。这个学校是美国人所开,是近代新型学堂,在这里,他读到了西方思想家的先进思想,受到民主思想的启蒙,更重要的是,他还读到来自本乡本土的“反清四大寇”的革命学说。

何为“反清四大寇”?他们就是晚清末年,起于广东的四个汉民族志士: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

当史坚如读到孙中山亲自撰写的《兴中会宣言》后,让他顿然领悟到:汉民族要摆脱压迫苦难,中国要走向富强,必须通过革命推翻清廷才能得以实现。而当下的革命,不能再是重复历代“草莽英雄式”的造反,要走美国、法国那样的民主革命道路。

在校期间,史坚如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友。革命学说和同志的增多,令他坚定了投身革命的信念。

在番禺,史家算得上有名富室,田产房屋很多。史坚如为了帮助革命,决定变卖家产“赞助革命”,他散尽万两白银,来往广州和香港之间,资助、交结各方会党及革命人士。

在香港,史坚如结识了“革命四大寇”排行第二的陈少白。通过陈少白,史坚如加入了香港兴中会。当史坚如得知,孙中山等人在东京组织反清大本营,于是决定去日本,拜见孙中山。结过一番留学申请,史坚如终于在东京与孙中山见面。二人深谈十余日,一见倾心。

对于这位翩翩美少年,孙中山非常欣赏,认定他是“命世之英才”。

难得的是,在东京,史坚如还见到了一位影响他短暂一生的“日本大剑师”。

需要说明的是,少年时期的石坚如,为了强身救国,就曾找过一个日本老师,教他剑术刀法。而眼前这个“日本大剑师”,不仅与他切磋日本剑术,还给了他武士道的精髓。此人就是日本黑龙会重要人物、著名武士宫崎滔天。

宫崎滔天,系日本一武士寒门出身,其父宫崎政贤是一名乡士,精于剑术,曾为修练武术游历四方,为人豪爽。滔天自幼与父亲学习一流剑道刀法,还与三个兄长一起苦读启蒙书刊,是个文武兼备的新武士。

宫崎滔天是孙中山的好友,彼时,黑龙会大批武士尾随孙中山起事,日本武士和中国革命党同仇敌忾。宫崎滔天非常欣赏中国志士,他和孙中山惺惺相惜。

所以,对于孙中山欣赏的后生,宫崎滔天也给与极大的鼓励,他和孙中山一道,对史坚如给予了精神的洗礼。

孙中山对史坚如说,当下中国苦难深重,治学不如救世。而救世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用武装行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宫崎滔天以日本黑龙会为例,劝导中国后生,应该像日本年轻武士那样,让思想带上剑,勇敢走出书斋,去现实社会“实言实行”。

在孙中山的劝说下,宫崎滔天的鼓舞下,史坚如放弃留学计划,回国策划革命。他先到香港,协助陈少白兴办《中国日报》,在理论上大力宣传革命。然后又到广州,做具体行动准备。1900 年,义和团乱起,八国联军进北京,孙中山决定趁此机会,在广州、惠州二地同时发动武装起义。正在筹备间,惠州起义事露、提前发动,清军两万多人前往镇压,局势凶险。为了最大限度减轻惠州方向起义军的压力,史坚如主动站了出来,准备采用暗杀手段,先干掉广东两广总督德寿。然后,再联合会党、新军攻占广州。

满吏德寿乃清廷封疆大吏,保卫十分严密,向他投弹或者开枪行刺,不易得手。思来想去,怎么办?史坚如决定用炸药攻击,堆积大量炸药于德寿行宫,给德寿一家来个“包饺子”“一窝端”。

1900 年10 月23 日,史坚如率领暗杀小组开始行动,他与几位同志住进府衙附近一租用民宅,搬入从香港购置的烈性炸药200 多磅。10 月26 日晚,几个人连夜在屋中刨地,一直干到凌晨,终于挖出一条深约五尺的通道,把装满炸药的铁罐陆续放入。一切就绪后,史坚如亲自点燃一根香,把另一头拴在炸药引线上,然后匆匆离去。但是,炸药没有响。因为广东时值秋天,空气潮湿,引线失灵,炸药未能引爆。

运气不好,容易被发现,别的同志都准备逃了,史坚如却毫不气馁,独自一人留下,再次进行爆炸任务。10 月28 日,在屋中小睡片刻的史坚如起身,仔细放灯引线,重燃根香,然后离开了那间房子。不久,轰隆一声巨响,炸药响了,但德寿并未被炸死,因为爆点离他居住的府邸太远,他只被震下床榻,连轻伤也未受。史坚如并不泄气,准备乘船去香港重新购置重型炸药。

然而,他的频繁出入府衙周边行为早已被清廷特务盯上,在他即将登船之际,化装成船手的捕役一拥而上,将他逮捕,投入衙门大牢。在大牢审讯过程中,清廷酷吏施尽酷刑,拔光了史坚如的手指甲,抽打英雄全身。他们本以为这位自幼娇生惯养的少爷,会跪地告饶,但是史如坚却自始至终不吭一声,只称主谋是自己一个人,未供出任何党人行踪。满吏恼羞成怒,决定处死这个少年。11 月9 日,清廷在广州天字码头,斩首史坚如。英雄牺牲时年仅21岁。

一个年仅21岁的美貌青年,富家子弟,本来可以一生安逸,陶醉在“高富帅”的声色犬马里。但他却为了国家未来、民族复兴喷洒了一腔热血。

被砍头之前,监斩官曾问史坚如有何话要说。史坚如微笑着说到:“我好悔好恨!”监斩官问:“你悔什么,恨什么?”史坚如仰天长啸:“我后悔没炸死德寿这个老贼,恨自己走在这个满贼之前!”监斩官、刽子手等听了,无不惊骇。

史坚如的壮举,不仅鼓舞了革命党人,而且感动了日本武士。他的日本剑师宫崎滔天在《三十三年落花梦》一书中,曾这样赞叹自己的这位高徒:“彼十八岁少年,貌美如玉,温柔如鸠,先天下之忧而忧……”壮哉!

史坚如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他的血没有白流。此后,汉家男儿前赴后继,揭开了一个对野蛮政权及其大吏的“暗杀”大时代。“手提三尺剑,割尽满人头”几乎成了当时青年志士们的口头禅。他们公开宣称,不仅要杀满人权贵,而且还要杀他们的帮凶汉人大吏。

且看他们给出的杀贼理由:

“满酋虽众,而杀那拉、铁良、载湉、奕劻诸人,亦足以儆其余。满奴虽多,而杀张之洞、岑春煊诸人,亦足以惧其后。杀一儆百,杀十儆千,杀百杀千杀万,其所儆者,自可做比例观。”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清政府里虽然到处都是满人,但是杀了几个为首的大脑袋,就能震慑其他人,虽然在清政府里效命的汉族奴才也很多,但杀了张之洞、岑春煊这些大汉奸,就能起到杀一儆百的革命良效。

这种气势果然吓坏了满清官吏。在这等气势震慑下,不仅德寿等满人官员睡不着安稳觉了,就连张之洞、岑春煊这等为满清效命的汉人大吏也无法安枕。满清官员虽凶,但腐朽之躯,有几个敢直面革命死士的炸药、匕首、枪弹,谈笑风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