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符网 > 杂谈 > 正文

​书画中国系列·渔庄秋霁图

2025-04-30 01:03 来源:网络 点击:

书画中国系列·渔庄秋霁图

渔庄秋霁图

大明初年,漂泊在外已二十余载的倪瓒还在路上,他以船为家,太湖、泖湖,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河网到处都是停泊的港湾,此时他年逾七旬,有道是“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翁依然可在江湖上呼朋唤友,被万家引为宾客,老友淡去,新交又来,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不久‬,有一位名叫张适(子意)的老友找到倪瓒,并带来了一幅画作,倪瓒一看是自己旧时的作品,无限往事立刻涌上心头。十八年前,他游居于王云浦的渔庄,天高云淡秋色正好,三两知己把酒畅谈,感怀之际,倪瓒草草落笔迅成一画,并交于友人,没想到友人保存完好。旧画重见,老人兴笔题跋,为画作补上名称,这幅画就是《渔庄秋霁图》。

倪瓒《渔庄秋霁图》1355年 96.1X46.9cm上海博物馆


五六株小树枝柯交错,疏叶顽强抵抗着秋风,画中出现大片的留白,给人以秋水浩瀚的畅想,远处是平缓起伏的山峦。整个画面简约淡然,似惜墨如金,但三个组成部分层次分明,简单的布局让人感受到恣肆的近水和连绵的远山,景出画外,意味隽永。

倪瓒《容膝斋图》


倪瓒《六君子图》


三段式绘画是倪瓒作品的共同特点,近景坡石临水,几株竹木、几处茅亭突显画中,中部以野水相隔,最简时直接留空,由近及远,可见群山隐逸,空灵旷远。如此构图虽有雷同,却是幅幅有味,浓淡的笔墨、简单的变化使萧疏之间饱含山水的真趣,着墨处自有风月,无画处亦成妙景。倪瓒通过少量淡墨来释放对自然的感受,绘画成为他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正如他自己所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是宋元文人画最高妙的境界,画出于心,不为旁人所左右,观画者若有灵犀相通,便成知音,文人画是心画。

无锡惠山倪云林先生祠


“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倪瓒为《渔庄秋霁图》增添了跋文,他回想起旧时的风云岁月。那时,反元义军此起彼伏,张士诚在大江北岸拥兵称王,倪瓒敏锐地感觉到战火将祸及江南,遂散尽家财离乡出走,开始了浪迹天涯的人生旅途,他以船为屋,常常寄居道观佛寺、渔村田庄,他把深情寄托于绿水青山,极力打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笔墨世界。“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销魂。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倪瓒并不是苦恋旧家,只是旧时安谧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了,该怨谁呢,在蒙元和义军之间他没有选择,他甚至不相信他们之间会有多大的差别,正因如此,出现在他诗曲中的是振聋发聩的呼声:“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无锡惠山倪云林先生祠


无锡惠山倪云林先生祠


倪瓒晚年仍刻意和新朝保持距离,拒绝朝廷的邀请,隐逸世外,体现在《渔庄秋霁图》的跋文中,他没有用朱元璋洪武的年号,而是用干支(壬子)纪年,只傍清水不染尘,只羡青山不慕门。

《渔庄秋霁图》邮票


附《渔庄秋霁图跋文》

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此图余乙未岁戏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意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瓒。


引文出处

倪瓒《渔庄秋霁图跋文》

倪瓒《黄钟•人月圆》

倪瓒《双调•折桂令•拟张鸣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