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符网 > 杂谈 > 正文

​于谦面对明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他为什么什么都不做呢?

2025-09-22 10:01 来源:网络 点击:

于谦面对明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他为什么什么都不做呢?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一夜之间,风云突变,长安门外传来喧嚣,宫墙内却是另一番静默。正月十六,京城的夜格外寒冷,石亨等人带着千余人闯入南宫,将一个被囚禁了八年的太上皇接回了皇宫。

很快,钟鼓齐鸣,宣告他再次登上皇位。百官齐聚午门,先是愣住了,但很快俯身拜贺。

于是,这场被称为“夺门之变”的复辟政变,竟在寂静中完成。真正让人唏嘘的,是一个名字:于谦。

这位曾经拯救北京城于危难之中的大臣,为什么在这场政变中保持了沉默?又为何在事变后短短五天内,落得个被下狱问斩的下场?这背后的故事,远比你想象中复杂。

1457年的正月,于谦五十四岁。这个年纪,放到今天,大概正是事业巅峰时刻。他是“北京保卫战”的英雄,是景泰年间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

他曾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让明朝的江山稳住了脚跟。当石亨、徐有贞等人悄悄谋划复辟时,于谦却选择了冷眼旁观。

有人说他是“懵然不知”,可一个连瓦剌大军都能挡住的人,真的会对这种事毫无察觉吗?

要弄清这一切,我们得从明朝的皇位之争说起。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朝廷山河震动。

权臣们一番商议后,拥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新皇即位后,英宗被降为太上皇,软禁在南宫,一囚就是八年。

朱祁钰虽然坐稳了皇位,却有个致命缺陷:没有儿子。更倒霉的是,他废掉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后,自己好不容易立的新太子朱见济又早夭了。到他的膝下竟然空空如也。

皇帝没儿子,这在当时是个大问题。景泰六年起,不少大臣开始上折子,要求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以早定国本。

可朱祁钰死活不同意,甚至还公开表示:“我没儿子就算了,你们想从宗室里找继承人?没门!”这种僵持,让朝臣们纷纷动起了小心思。

而这时,朱祁镇在南宫却接连生了几个儿子——你说气人不气人?

于谦其实也看到了问题所在。景泰朝的皇位传承几乎是个无解的难题:如果立朱见深为太子,等他即位后,大概率会选择让自己的父亲朱祁镇重新掌权;

如果坚持另择宗室继承人,那传位叔叔的模式又会让明朝的帝位继承彻底乱套,丢了权威性。无论怎么选,都是死局。

而抓住这一点的,正是石亨、曹吉祥等人。这伙人想再进一步,但景泰帝的政权把他们死死压住。

在他们看来,复辟英宗才是最快的出路。复辟成功,他们不仅能平步青云,还能彻底打压于谦等景泰派势力。

政变的风声其实早就传开了。石亨等人火急火燎地忙着拉拢人手,连宫里的禁军都开始蠢蠢欲动。

于谦会不知道?他当然知道。但他选择不动。这种不作为,既是无奈,也是一种深谋远虑。

于谦心里很清楚,如果他站出来反对复辟,事情未必能成。可一旦英宗被废,整个朱祁镇一脉,包括朱见深在内,都会被彻底清除。

那时,大明皇位传承不仅会乱成一锅粥,甚至可能直接导致内乱。而于谦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大明再一次陷入动荡。

等到十六日夜,石亨等人带人破墙而入,将英宗接回皇位时,于谦已经彻底看清了大势。第二天早朝,英宗宣布复辟,百官大多毫无异议。

毕竟,在大家看来,朱祁钰重病在床,国本早晚要回到朱祁镇一脉。与其等景泰帝驾崩后再折腾,不如趁早拥立英宗。这种心理,连于谦也无法改变。

英宗复辟后第一件事,就是拿下了于谦。他的罪名是什么呢?荒唐得令人哭笑不得:迎外藩入京,图谋不轨。

事实上,于谦早在景泰年间就被一些人视为眼中钉。明英宗需要一个替罪羊来祭旗,而于谦的影响力和地位,正好足够“大”

于是,仅仅五天之内,于谦被抄家、定罪、问斩,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抄家的人甚至发现,他家里清贫得连像样的财物都找不出来。

于谦赴死时,神情坦然。他留下了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用生命,守住了自己的清名。

英宗复位后,景泰帝被废为郕王,没几天就在冷宫中病逝。同年,景泰朝的大臣们遭到了大规模清洗,几乎所有与于谦关系密切的人都被罢黜或贬谪。

而那些参与复辟的人,如石亨、曹吉祥,也没能笑到最后。不久后,他们因为争权内斗,纷纷遭到了清算。

有人说,于谦的沉默是他最大的悲剧。可换个角度看,这种沉默,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他没有选择“鱼死网破”,而是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明王朝的短暂安稳。他救过北京城,也救过这个动荡的王朝。他的一生,是一场无声的抗争。

或许,历史对他的记忆,才是他真正的胜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