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符网 > 杂谈 > 正文

​读近代的小说,看当代的中国——《子夜》

2025-07-22 11:23 来源:网络 点击:

读近代的小说,看当代的中国——《子夜》

《子夜》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原名为《夕阳》,全书约30万字。茅盾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历时一年有余,于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分为十九章。部分章节曾先后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

该小说以上海市场背景的旧社会,具体设定在1930年5、6月间,既是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时代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深入描绘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和斗争的场景。《子夜》自问世以来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读者喜爱,而且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语、德语、俄语、日语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描写和思想内涵,展现了茅盾作为一位杰出作家的独特才华和文学贡献。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全国上下民生凋敝、战乱不断,然而上海这座都市却呈现出别样的景象。这个城市熠熠生辉,充斥着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充满着明争暗斗的算计,各色各样的人物纷至沓来,他们或趋炎附势,或展露锋芒。

上海这座城市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聚集着繁华与腐败、权力与欲望的交织。在这里,人们热衷于追逐时尚与享乐,不断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吴荪甫是一位经营丝厂的商人,他带着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逃离战乱,来到繁华的上海。然而,这个陌生而喧嚣的都市景观对于乡下老人吴老太爷来说,却显得扑朔迷离,使他不堪其扰,最终猝死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

吴府随即展开了悲痛的丧事,各方人士纷纷前来吊唁。在这些吊唁的客人中,有些是上海滩的权贵和名流,他们聚集在吴府的客厅中,不仅探询战况,谈论生意,还进行社交活动。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都市中,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了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希望能联合资金,形成一个名为"多头"的庞大势力,以贱买贵卖的方式在股票交易中获取暴利。杜竹斋犹豫不决,于是赵伯韬透露了操纵战局的金钱计划,试图说服他参与。

吴荪甫和杜竹斋最终决定与赵伯韬合作,他们跟随着赵伯韬的策划,展开了一次具有一定风险的合作。这次合作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澜,但最终获得了成功。

然而,由于金融市场上的混乱和投机行为对实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一些实业界的同仁,如孙吉人和王和甫,决定推举吴荪甫联合其他实力雄厚的人士,创办一家银行,建立自己的金融流通机构。他们希望将来能够利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行业。这正符合吴荪甫的志向,他有着雄心勃勃和冒险精神。他喜欢与那些有远见的人一起工作,并毫不留情地对待那些境况艰难的资本家。很快,益中信托公司应运而生,成为了一个新的势力‬。

在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了动乱,农民起义爆发,导致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遭受了损失。同时,工厂里的工潮也接连不断,让他感到坐立不安。为了对付罢工的工人,吴荪甫决定利用一个胆量和心计俱佳的青年职员屠维岳。他先暗中收买了工潮的领头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情暴露后,姚金凤被其他工人视为资本家的走狗。然而,当工潮再次爆发时,吴荪甫假装开除了姚金凤,并提拔了那个揭发事件的女工。这样一来,姚金凤的威望恢复,工人们不再接受对她的处罚。作为让步,吴荪甫撤销了开除姚金凤的决定,并安抚其他女工给予一天的休假。吴荪甫按照计划行事,果然平息了罢工。

与此同时,交易所的斗争也日益激烈。原本吴荪甫与赵伯韬结成联盟,但如今却转为对抗和竞争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伯韬对抗的力量,形成了以赵伯韬为"多头",益中公司为"空头"的对峙。赵伯韬盯上了吴荪甫的财富,想在他资金短缺之际吞并他的产业。经过几轮较量,益中公司亏损了八万元,陷入了困境。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紧缺,他开始剥削工人的劳动,克扣工资。然而,新一轮的罢工到来,被牵制的屠维岳分化和瓦解工人组织的手段被识破,吴荪甫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赵伯韬计划将投资控股吴荪甫的银行,吴荪甫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抵押了自己的丝厂和公馆,以作为公债,以期背水一战。他终于意识到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有多么艰难。

个人利益的顾虑让他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

公债的形势危机四伏,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使卖空方的吴荪甫陷入困境。在绝望的边缘,吴荪甫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杜竹斋身上。然而,关键时刻,杜竹斋背叛了吴荪甫,转向了赵伯韬。吴荪甫彻底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