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符网 > 杂谈 > 正文

​读过《资治通鉴熊逸版》,我才明白当代人为什么不喜欢读经典

2025-08-02 14:12 来源:网络 点击:

读过《资治通鉴熊逸版》,我才明白当代人为什么不喜欢读经典

作家冯唐曾说过:如果只读一本书,我就选《资治通鉴》

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史书琳琅满目;但是称得上奇书的屈指可数,《资治通鉴》就是其一,它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

你有没有发现,虽然我们身边有唾手可得的经典文学,但是身边却很少人读这种经典书籍。

曾经我有想过:是不是这些经典已经不再适用当下这个高科技文明社会了

《资治通鉴熊逸版》的出现让我觉得我的想法是错的,机缘巧合看了熊逸版的第二辑,我发现不喜欢经典文学的原因,也许现在社会像我这样不爱读经典的人多了,《资治通鉴熊逸版》才诞生了。

经典文学一看就是‘之乎者也’这样的话语,一看到都是类似这样的语句,就感觉头晕,读不到十分钟就昏昏欲睡,睡不着的时候这些经典文学效果比什么安眠药效果都好。

一本在几百年前的书能够解决现在关于管理、心理、社会等各种问题吗?

但是熊逸版的资治通鉴我觉得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至少他能给我感悟,从别人的经历故事,领悟自己的人生!

这个版本以一种小说的方式、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真实的历史;最独特的是他纵横串讲,把历史背景和言外之意表达出来,其中包含《资治通鉴》的内容,但是不仅限于其中内容,更是古今中外三百部文化经典在你面前徐徐展开,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那熊逸是谁?为什么这个版本的资治通鉴深受当代人的喜爱?

熊逸只是他的一个笔名,真实身份少有人知,但不影响他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读经典。他是学贯中西的思想隐士,著作等身的文史作家,著有《熊逸说经典》《春秋大义》《孟子他说》等多部畅销书,也是得到app课程主理人。

我在豆瓣读书上看到一段关于熊逸的介绍:“中国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熊逸,是一个笔名,只有极少的人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熊逸坚持用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讲的是从周慎靓王元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的历史,战国诸侯各施手段,都想成为一代霸主,中原大地分崩离析,最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崛起统一中原的历史故事。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写过一本《读通鉴论》,他认为读《资治通鉴》可以知历代兴衰,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

自淑,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诲人,就是可以与人分享;知道而乐,就是知道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事之道,而感到很愉悦、很快乐。

白起作为秦国的大将,他死的感觉很没有价值。

虽然他在现场上料事如神,对政坛博弈的凶险一无所知。

在攻打赵国时,楚、魏两国出手援救秦军暂避锋芒,楚、魏两国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撤兵。白起也是看出这一点因此一直没有出兵;但是秦昭襄王却急于求成,三番五次强迫白起出兵攻楚。

白起也是个倔脾气,装病坚决不出兵,因此秦昭襄王免除白起一切官爵贬为士兵流放。偏偏白起还继续称病赖着不走,前线战士日益吃紧,接二连三的收到前线请求支援的急报,这也加深了秦昭襄王对白起的憎恨,强制他离开咸阳。

在白起出门十里地,秦昭襄王派去使者赐给他一把剑自刎于杜邮亭。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没事别跟自己较劲;也许你不当回事的事,最后自个就因为这点事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