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符网 > 杂谈 > 正文

​【遂平记忆】李敏•莲花湖•一高

2025-07-13 00:35 来源:网络 点击:

【遂平记忆】李敏•莲花湖•一高

李敏•莲花湖•一高

文/豫见文史

莲花湖,东距县城1.5公里,南邻遂嵖大道,石羊河自西北而来,穿湖而过,注入汝河。方圆共占地八千余亩,除去周围堤坝、绿化地带、沼泽泥潭之外,内有可耕地3000余亩。

自古以来,莲花湖实则没有湖,不过是一片低洼易涝、遇雨则淹的蛤蟆地。每当山洪暴发,石羊河顺流而下,莲花湖一带遍地行舟。洪水过后,高岗冲成深沟,洼地积水成潭,这一带也就成了湖乡,莲花湖也就成了固定地名,沿用至今。

莲花湖水库】1957年11月,信阳专区派人进行测量规划,并把湖区的刘庄、索店、邢桥三个大队,14个自然村进行搬迁,搬迁房屋2747间,拨移民安置款52.8万元。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1958年,全县党政干部、农民、师生,加上修建双沟、下宋水库的民工2.4万人,都来到莲花湖,开始了大会战。到年底,完成土坝和溢洪道工程,控制流域面积达72平方公里。

1959年,对水库进行加固扩建,对溢洪道重新扩宽,增高兴建灌溉闸。扩建后,控制流域面积达207.5平方公里,堵截了石羊河、奎旺河来水,并使其支流马流河、万泉河等注入该库。

莲花湖水库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限于当时的条件,全是用泥土堆集而成的大坝,每逢汛期,严重威胁县城安全,1964年水库就停止了蓄水。

1965年,部分外迁群众陆续迁回,后来政府同意并鼓励迁出农户迁回原地,并拨款赔偿迁出户的房屋损失,让他们重建家园。

村民们挖堤填坑、平整土地,又在坝堤边建起了烧砖瓦的窑厂,村落相继建起,已成为废墟的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这一年,莲花湖水库予以彻底报废。

莲花湖农场】1967年,经驻马店专署批准,遂平正式建立莲花湖国营农场。(请示报告见遂平县人民委员会“会办字(67)002号文”)

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在庆安县的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为“柳河五七干校”,这是全国第一所。

9月30日,《人民日报》引述了毛主席对柳河五七干校的有关批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随后,各地陆续建立起了类似的农场,机关干部、文艺界、教育界等各领域人士纷纷奔赴农村,到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李敏在遂平留影

李敏在遂平】1969年,中苏关系高度紧张,战争一触即发,中央又考虑到战备疏散因素,决定让国防科委(938部队)的全体同事及家属子女全部来到遂平。10月25日,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他们终于来到嵖岈脚下的遂平,34岁的李敏也是其中一位。

1969年11月1日,遂平革委会正式将莲花湖农场移交给国防科委,经共同协商,交接事项如下:

1、自1969年11月1日起,莲花湖农场划给国防科委接管,包括土地及其它资产。

2、农场职工除留下28名工人外,其他干部职工由县调走。

3、动产由科委支付现款,不动产报请上级财务部门作转账处理。后附有移交物资清单。

来到遂平后,科委人员吃住在县城,劳动在莲花湖农场。他们分成三个大队,其中两个大队住在县城北关,分散在老财政局、卫生局、水利局等家属院,当年的郑渊洁就随父母住在老财政局院内。

北贯的西式教堂住的以部队首长为主,该教堂已有百年历史,据记载,它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挪威人施道格牧师筹资建造,因此这个教堂楼又称为牧师楼。

另外一个大队住在南关遂平高中的两层工字楼里,该楼仿苏风格,木质地板,冬暖夏凉。最近,据当年的一位科委子弟回忆,李敏当时就住在一楼一个房间,和她同屋的还有一位女性,都称为龚干事,他们平时不去干校时,用餐就到学校东北角的一个集体食堂。

这位知情者还回忆说,科委的同事们在遂平是政治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习时就在高中一个教室里,生产劳动时,就来到莲花湖五七干校。

他还说,当时干校已是机械化耕作,李敏和他们的同事们有时赶到三夏大忙时,会参与抢收抢种,割麦施肥;农闲时会除除草、挖挖水沟、培培土,疏通水渠等等工作。

据本县留场职工,后勤养猪做饭的曾九成回忆,他们来劳动时,中午就在干校吃饭,当时有两个伙房,他在北头伙房,李敏常常在南头吃饭,所以他对李敏印象不深。他们中午吃过饭后不休息,都是看报纸。

曾九成还说,当时科委的副主任张震寰、潘钦、王俭都有接触,副主任唐彦杰的夫人徐荣也在这里。

本县留场职工、在南头伙做饭兼为科委人员劳动分工的张水林回忆,当时科委938部队分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莲花湖属于总部,驻马店全地区的五七干校都是国防科委来办的。

科委人员也很少和留场职工交流,有次劳动分工后,有个部队人员对他说,你知道那位简朴的女同事是谁不?她就是毛主席的长女李敏啊!他听了非常吃惊。

科委的子弟们都有合理的安排,小学大都在一小就读,当时把学校的名字改为了“城关五七小学”,也有在三小的;初中在遂平红旗中学就读。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是子弟中的一员,在红旗中学读书。

当年的这些少年儿童们,今天也大都到了花甲之年,他们虽居住京城,但他们的遂平情结还非常浓厚,还不时三五成群的从京城来到遂平。故地重游,看看当年的老高中、教堂、五七小学里的那棵大槐树、夏天常去游泳的大沙河,农场大礼堂晚会的歌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农场餐厅会餐时的肥肉飘出的诱人香味似乎还在飘荡。

李敏在遂平,从不以特殊身份搞特殊,她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做个普通人,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她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她常常辛苦劳碌在绿色的田野里,从不怨天尤人,她的脸上时常带着自然纯真的笑容,让人感受到了她的知性端庄和善良淳朴,耕读为善的家风在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离开遂平】1970年麦收之后,李敏回到北京,开始了在科委上班的日子。晚年的李敏和老伴儿住在极其简陋的小套房里,一套木制沙发,一台老式电视机,就是他们的所有,过着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

直到1972年,国防科委人员才全部离开遂平回到北京。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此,五七干校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陆续消失。

莲花湖农场在国防科委五七干校撤掉后,长期驻有军队,近几年,驻军撤走,莲花湖农场又完全回到地方。

今天你来到这里,当时的建筑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仍然非常坚固,大礼堂、餐厅、办公楼、养猪场……从它们红砖青瓦的外观,仍可看到当年战天斗地的影子。